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复习指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社区历史公共基础知识:历代选官制度

2018-07-23 11:52:56 来源: 中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

社区工作者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部分地区社区招聘的重点考察内容,这一部分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不易记忆,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以下社区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供广大考生复习备考。

 社区工作者考试群:658864657| 官方微信 sqgzzks| 各省QQ群、微信汇总

2018社区考试资讯 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 | 备考资料大全 | 每日一练

一、历代选官制度

1.夏商周三代:世官制—世卿世禄,选官标准:宗法血缘。

2.春秋战国时: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代:“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4.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选官标准:孝廉即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是德才与门第,因德才很难量化,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据出身门第选拔。这样就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6.科举制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唐朝: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宋朝:殿试正为了定制,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明清朝: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二、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程序

1.童试:到了明清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以后便是秀才,考取生员,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2.乡试:省级考试,三年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3.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三、考点总结和梳理

例题:“连中三元”一直被传为科举佳话,连中三元是指( )。

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

D.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答案】C。中公解析: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连中三元。故本题答案为C。

(责任编辑:wjf47486)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中公社区工作者官方微信号
刷题小程序
社区刷题小程序
咨询电话(9:30-23:3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18600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