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复习指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2015陕西社区公共基础知识之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六)

2015-09-21 14:27:08 来源:

2015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公共行政的功能和原则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经济知识和科技常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及其他知识、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等。下面中公教育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四节 社会工作法之直接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考点热度:★★★)

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有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感情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他们减小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1.个案工作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它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即为“潜在案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促使“潜在案主”成为“现有案主”。

(2)对案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评估

收集案主自身及家庭资料,评估其问题,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

(3)制定计划、介入干预与总结检讨。

制定工作计划的和目标的原则是:工作目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长以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构的功能相一致;目标应是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目标制定后,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

2.个案工作技巧

(1)沟通技巧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好以下三种符号。

语言符号: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话说的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

身体符号: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与语言搭配使用。

环境符号:包括时间观念、交流中的说话时机、沟通场所、交流时身体距离的把握。

(2)关系技巧

真诚和有同理心的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

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和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3.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角色,必要时,也可以积极主动、直接、系统化的进行介入。

社会工作者进行危机介入时,要将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和清晰化。要限定介入的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在特定阶段,还要承担案主榜样的作用,引导案主怎样有效应对问题。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其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资源顾问的角色,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案主本身,其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以及案主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确定的任务不仅仅是针对案主的,是针对案主有关外在系统的。这也是该模式的优点所在。

(3)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认为,案主受到心理、生理和他生活的生活环境三方面的交互影响,强调社会工作者要整体的去了解和认识案主,从案主自身和案主所生活的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社会心理模式融合了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和情绪的知识,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找出案主问题的根源,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四种学习形态(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行为治疗模式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通过树立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很终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5)叙事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并透过“故事叙说”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模式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更能使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行反思,调整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而不再仅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

典型试题(2013)

35. 下列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中,主要用于解决案主恐惧症、焦虑、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的是( )

A. 危机介入模式 B. 社会心理模式

C. 行为治疗模式 D. 叙事治疗模式

C【解析】本题考查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故选C。

(二)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的助人工作方法,是由社会工作者策划与指导的,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来帮助改善组员的社会功能,促进组员的转变与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1.小组工作的类型(考点热度:★★★)

(1)教育小组

教育小组主要是使组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需要,促进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改变自身以往的不合理认知及应对方式,以此降低小组成员的不良行为,很终达到组员成长的目的。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重视组员的自助与互助,鼓励组员互动交流。

(2)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旨在个人的成长和正向改变,主要是通过帮助组员探索、认识和了解自我,以很大限度的发掘和运用组员自身及周围资源,发挥自身潜力,很终达到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发展的目的。

(3)支持小组

支持小组是针对有共同性问题的一群人而开展的,主要通过组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很终达到组员问题的解决及组员的改变。其动力来源于小组组员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承担的是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并不过多干预小组过程。

(4)心理治疗小组

治疗小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过程,帮助那些生?有过创伤的人,利用组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以一定的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重塑人格,很终达到对其治疗的目的,使其成为健康、健全的社会人。

2.小组工作的特点

(1)在功能上的特点

① 影响个人转变。小组活动能够让小组成员转变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及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② 社会控制。通过小组过程,培养组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责任心。

③ 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④ 再社会化。通过小组活动,帮助组员改变以往那些不适应社会生活的观念和行为,以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⑤ 预防。在小组过程中,由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所建立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可以为组员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2)在成效上的特点

① 促进人际交往。小组所提供给组员的是一种群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组员增强其社会功能,实现其个人发展和成长。

② 运用团体动力。通过小组过程,促使组员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转变个人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的承担家庭及社会角色。

③ 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④ 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通过互动分享形成一定的支持网络,这个网络对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为组员带来的转变会更为持久。

⑤ 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采用群体性的方法集中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3.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考点热度:★★★)

1)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又称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是在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其焦点是互动关系及其效果。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没有固定概念的服务对象,无论有没有困难,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参与。它的目标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成员与小组之间、成员与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来使小组成员获得成长,获得社会功能的增长,发展能力的提升。

(1)基本假设

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小组是组员的社会功能能够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场所;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可以让组员在互动中发掘自身潜力,提升发展能力。

(2)特点

① 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

② 互动模式强调组员在小组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③ 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者承担着中介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3)实施原则

小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组员之间面对面的、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承担着协调者的角色。

2)发展模式

即过程模式,其目标是恢复人的社会功能、预防人的社会工作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1)基本假设

人是有潜力的做到以下事情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认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关系;意识到以及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2)发展模式的特点

①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和组员的共同成长。

②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组员获得自我成长的方式是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

③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工作者承担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3)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① 发展组员认知,达成小组共识。

② 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

③ 激发组员潜能,增强组员能力。

4.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1)小组准备期

(1)组员特点

组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明确希望进入小组的人;另一种为潜在的组员。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角色

① 明确工作目标。

② 制定工作方案。

③ 选择(招募)组员。

④ 申报并协调资源。

⑤ 物质准备。

选择小组场地,准备相关设施,发出活动通知;落实活动的资金支持;对小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估计,并作出应急预案。

2)小组初期(小组开始阶段)

(1)组员特点(矛盾的心理和行为)

① 两级情感困境。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他人的戒备心理。

② 以往经验的影响。组员在小组中与他人的行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遗忘经验的影响。

③ 试探。在小组初期,组员会对小组、其他组员和工作者进行不同的试探。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小组工作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的核心位置。

① 领导者。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控制小组活动程序和详细细节、指导小组发展。

② 鼓励者。鼓励小组组员主动表达对小组、其他组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期望。

③ 组织者。组织活动,促进组员之间熟人关系的建立。

④ 统筹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设计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小组按照特定的路径与方向发展。

(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① 充分了解并理解组员在小组初期存在的两级心理状态。

② 工作重点是帮助组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③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促进组员相互了解。

④ 澄清小组目标,制定小组规范,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⑤ 承担好组织者、鼓励者和统筹者的角色。

3)小组中期

(1)小组特点

组员之间形成亲密关系,开始出现小组的权利竞争和控制,工作重点是处理小组中的冲突。

(2)组员特点

① 关系亲密。

② 认同小组。组员有和其他组员进行互动和沟通、在小组中表达想法的意愿

③ 权力竞争与控制。组员之间熟悉之后出现对权力的竞争,以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与位置。

④ 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小组出现权利竞争冲突时,有些人表现出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有些人沉默不语,而有些人则称为替罪羊。

(3)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小组工作者承担着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4)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协助组员处理好小组冲突是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焦点回归法,将问题抛回给组员,与组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小组后期

(1)小组特点

小组工作阶段,具有良好的小组状态,小组能够以自己的动力发展运作。小组组员之间更联合、更合作,组员们更客观,甚至可以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实施大型的方案和项目。

(2)组员的特点

① 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组员投入程度加深;顺畅的小组沟通,组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认同。

② 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开始用“我们”而非“我”、“小组”来表达。

③ 家庭式的情感减弱,主要表现为互动和相互关怀的差异的次小组开始出现。

④ 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小组决策机制基本成型,小组进程循序渐进,小组权力结构基本稳定,小组领导已被认同。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主要扮演着资源提供者、能力促进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4)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① 关注小组目标的转化与追求。

② 关注小组凝聚力的状况。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增强。

5)小组结束期

(1)小组特点

小组进入很后活动阶段,小组目标已经实现。

(2)组员的特性

① 离别情绪。小组结束时,组员一方面产生悲伤、失落、依依不舍、对未来的担忧等负面情绪,否认小组应该结束;另一方面也充满着兴奋、希望和成就等正面情绪。

② 情绪转移。小组面临解散,组员面临分离,小组组员开始在小组之外的地方寻找资源,以满足自身需求。

③ 两级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逃避或否定小组即将结束,例如转移话题、引入新问题等;二是退化行为出现,如很初的问题、行为再次出现。

(3)社会工作者角色

① 引导的角色。引导组员适当表达情绪、学习处理离别情绪,组织各种活动。

② 领导的角色。规划小组结束时的活动,安排好活动程序、进程及细节。

(4)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① 认识小组组员在这一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

② 介入的焦点是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并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③ 做好小组结束阶段的工作,适时进行小组评估。

④ 承担好小组领导和引导者的角色。

5.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考点热度:★★★★)

(1)沟通和互动技巧。

① 全神贯注倾听;② 积极给予回应;③ 适当帮助梳理;④ 及时进行小结;⑤ 表达鼓励支持;⑥ 促进互动交流。

(2)控制小组进程技巧。

① 适当给出解释;② 提供精神支持;③ 促使承担责任;④ 避免行为失当;⑤ 连接集体和个人;⑥ 严格设定界限;⑦ 适当挑战内心;⑧ 分类妥善处理;⑨ 整合小组行动。

(3)小组会议技巧。

① 做好开场讲演;② 设定会议基调;③ 把握中心话题;④ 播种未来希望;⑤ 善于等待求变;⑥ 真诚流露自我;⑦ 告知可选方案;⑧ 灵活运用眼神;⑨ 订立行动同盟。

(4)策划小组活动技巧

小组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与小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① 小组初期的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应为消除组员之间的陌生感,促使组员相互熟识。

② 小组中期的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应为巩固小组共识,进一步消除组员分歧,促进小组整合,增加组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的活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信任、促进合作;二是自我探索、发掘潜能。

③ 小组结束阶段活动设计的主要任务应为:协助小组组员保持小组经验和筹备小组的结束。

④ 巩固学习成果。常用方式有角色扮演,即组员回顾小组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并分享自己的收获;组员间彼此介绍对方变化与成长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⑤ 着手小组结束工作。其目的是使小组能够顺利结束,减轻或消除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设计小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① 扣紧小组目标。小组目标是社会工作者在设计小组活动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② 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对每个组员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根据其特征设计有一定针对性的、在组员能力范围内的小组活动。

③ 小组活动的物质环境及资源提供的状况。

(三)社区工作方法

1.社区工作的特点与目标(考点热度:★★★)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更和谐的社区。

(1)社区工作的特点

① 分析视角更为趋于结构取向

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及整个社会,其次才是个人自身原因。它强调社区环境及制度对人们社会功能、能力的影响和限制,其视角是结构取向而非个人取向的。

②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社区工作较多的涉及社会层面,牵扯到社会政策分析及社会制度改变,着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因为根据社区工作的结构取向分析视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个人责任外,政府、社区均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

③ 具有政治性

广义上的政治是指凡涉及到资源和权利分配的。而社区工作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时很多时候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所以,社区工作具有政治性。

④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社区工作是以问题为本,寻求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由此引发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批判及反思。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①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社会工作者鼓励居民参与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参与集体行动,同时挖掘居民自身潜能,提升其领导能力,强化其社区意识,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② 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社会工作者要培养居民对社区发展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同时提升居民对个人问题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除了个人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制度原因。

③ 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社区工作以需求为本,而社区资源有效回应社区需求是社区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主要指资源一方面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居民尽快享受到有效和高质量的服务。

④ 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典型试题(2013)

84.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 )

A.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B.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C. 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D. 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ACD【解析】本题考查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故选ACD。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考点热度:★★★★)

(1)地区发展模式的含义

地区发展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2)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①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共同性问题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它的影响范围广,且有些问题比较紧迫。容易引起居民的注意力,促成积极分子的出现。

② 注意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地区发展模式适用于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居民之间关系淡薄、居民普遍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等问题的社区。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居民自主、自立、发展互助和建立社区团结。

③ 在地区发展模式中,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地区发展模式的任务目标是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特定的社区问题,其过程目标是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过程所达成的目标,也即主要表现为提升居民各方面的能力来实现居民的自助、合作和社区参与。在地区发展模式中,其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大于任务目标,任务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它的达成有利于过程目标的实现。

④ 地区发展模式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3)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① 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及活动后的分享会,提升居民自身责任感、自信心,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和人文关怀。

② 团结邻里

主要针对社区中邻里关系的不和睦。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建立基层联络网来加强邻里沟通、改善邻里关系。

③ 社区教育

主要针对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绘制社区地图、印发传单、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居民骨干等方法对新进居民进行社区教育。

④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主要针对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匮乏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活动或社区教育活动、社区互助服务、转介服务等为社区提供专业服务;通过挖掘社区的居民骨干等人力资源、引进社区以外专业人士或知名人士作顾问,提升外界对本社区的关注度,增强资源来源。

⑤ 社区参与

主要针对社区面对的共同问题。社会者通过动员居民参与、建立居民关注小组、提供或建议居民民意表达途径等方式来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改善社区生存环境。

(4)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① 使能者。地区发展模式强调居民参与,所以,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居民发现和解决问题,发掘他们的能力,促成目标的实现。

② 教育者。通过培训、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区参与意识。

③ 中介者。协调各方关系,调动社区资源,链接外部资源。

典型试题(2012)

69. 在社区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训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激发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扬自助互助精神,其所扮演的角色是( )

A. 使能者 B. 教育者 C. 中介者 D. 实施者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在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承担着使能者、教育者和终结者的角色。其教育者的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训、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区参与意识。故选B。

2.社会策划模式(考点热度:★★)

(1)社会策划模式的含义

社会策划模式是在对社区问题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来计划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工作模式。

(2)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① 社会策划模式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策划模式中,任务目标是解决实质性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系统分配时间和动员资源。

②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指过程的理性化和方法的科学性。前者指工作中的目标、价值取向、方案的理性化,后者指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方法的科学性。

③ 体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变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策划模式中是专家的角色,通过自身知识、能力和名师,推动及策划社区改变,在工作过程中居于主要位置。社区策划模式同样注重居民的社区参与,但计划是工作中制定的。

④ 社会策划模式控制和指导着社区未来

社会策划模式分析当前和过去的资料,?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并设计应对策略。

(3)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

① 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社会工作者所属的社会服务组织都有自身的服务信念和使命,以表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提供服务的意义。明确的使命任务可以指引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范围、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指导其建立工作目标。而工作目标则明确了组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需求。

② 分析环境和形势

收集并分析环境发展资料,?环境发展趋势;分析有影响力人群的利益和需求,思考如何获得财政及人力支持。

③ 自我评估

评估自身所在社会服务组织的优缺点,明确目标范围。

④ 界定和分析问题

了解社区问题的现状、特点、成因、影响范围,分析其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实施的解决措施、如何应对等等。

⑤ 确定社区需要

社区需要是方案的基础和标准。评估方法有四种:一是由服务对象参与确定需要的参与性方法;二是由社会或专业认可的指标数字来指出需要的社会指标方法;三是通过目前使用服务者的资料来反映居民需要的程度的服务使用情况方法;四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需要的社区调查方法。

⑥ 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目标的确立原则:一是与同事共同讨论;二是具体的、可量度的、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三是有明确服务对象的,能够被理解、认同和支持的;四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强调对服务对象的改变;五是有先后次序、重点目标及时间限制;六是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资源和责任相适应。

⑦ 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

根据各种可行性方案和策略的可行性、效果和被接受的程度来选择认同度很高的方案。

⑧ 测试方案

方案的试实施,以测试方案是否存在缺陷,同时也可增强各方人士对方案的信心。

⑨ 执行方案

策划者需时时关注和监管方法的运作程序,适时修改方案不合适之处。

⑩ 评估结果

对活动方案、方案实施过程、方案的达成情况及实施过程中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提交有关部门。

(4)社会策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① 技术专家

收集资料,进行社区分析、诊断、调查,策划服务方案、组织运作和评估等。

② 方案实施者

3.社区照顾模式(考点热度:★★★★)

(1)社区照顾的含义

社区照顾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机构提供支援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在家中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活动。

其服务对象主要由两类:一是传统的服务对象,如老人、残疾人、儿童等;二是家庭中照顾服务对象的照顾者。

(2)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

① 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

社会照顾模式认为社区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正常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条件,所以,在社区中接受照顾对服务对象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② 强调社区责任

社区照顾主要由政府、营利机构、志愿组织、社区、家庭及个人共同分担责任。

③ 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

社区内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为居民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这些人际关系网络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包括政府、警察、居委会等正规机构;而家庭、亲戚、邻里、朋辈等群体则属于非正式人际关系网络。社区照顾模式强调这些非正式人际网络所提供的非正规照顾。

④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社区照顾模式强调通过家属、邻里以及志愿者的服务来建立一个互助互爱的社区。

(3)社会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

① 在社区照顾

“在社区照顾”指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专业人员的服务,其核心是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

其服务形式有:一是将服务对象留在自己的家里生活,为其提供社区支援性服务;二是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小型机构;三是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

② 由社区照顾

“由社区照顾”是指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照顾和服务,其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服务对象的非正式人际关系网络来协助照顾。

其重点是积极协助服务对象在社区中重新建立三类支持网络,分别是:一为直接提供服务的网络,指同一社区内的亲人、邻居、居民组织或志愿者所组成的支援系统;二是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指同一类型服务对象所组成的互助小组;三是社区紧急支援网络,指由居委会、邻里系统、公安系统、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或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共同组成的紧急支援、服务网络。

③ 对社区照顾

强调社区照顾必须有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如,日间医院、家务助理、日托中心等等,而不能仅仅依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同时,它亦指明了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重要性。

(4)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

① 治疗者

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行为、心理治疗。

② 辅导者和教育者

为照顾者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

③ 经纪人

为服务对象及其照顾者链接所需资源。

④ 倡议者

为服务对象及其照顾者争取合理、合适的权益和服务;培养照顾者自主争取权益的能力和意识。

⑤ 顾问

就服务者的情况向相关机构、照顾者提供意见和建议。

(四)社区工作各阶段的重点

1.准备阶段

1)准备阶段的特点

社区存在多种问题和需求;居民对社会工作者感到陌生和不信任,甚至抗拒;居民希望得到帮助和服务,但缺乏集体参与的信心和技巧。

2)了解社区状况与进行社区分析(考点热度:★★★)

(1)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书面资料、社区活动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社区的地理环境。可以通过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等处得到资料。

二是社区内的人口状况。可通过社区居委会、公安机构,或者家庭调查取得资料。

三是社区内的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所在的位置、日常运作、影响力、被利用情况、居民参与状况来对其加以分析。

四是社区内的权力结构。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内各类组织情况,通过拜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会议来分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在社区的工作物色合适的人选或组织。

五是社区的文化特色。通过社区历史资料、出版物,或者拜访社区内长期居住的老人来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2)社区需要分析

一是规范性需要。指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所订立的在特定情况下所需的标准。

二是感觉性需要。指个人被问及是否需要某一特定服务时的反应。感觉性需要有时可能过高,或者不切实际。

三是表达性需要。指个人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的自身的感觉性需要,反映了对社会服务数量上的需求。其来源除个人外,也包括团体。

四是比较性需要。指基于与某种事物相比较而产生的需要,可以由居民、专家提出。

了解并分析居民需求,从居民的共同性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了解居民对社区看法和需求有两种方法:

一是访问法。与社区居民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对话,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社区普查。通过问卷调查或访问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并将调查分析结构通过社区居民大会、社区报纸或者社区公布栏公示出来,引发居民的共同思考。

3)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

(1)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

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基本情况和社区需要确定主要任务,进而确定服务方法、筹集资金、招募和培训人员。

(2)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通过社区观察、结构访问、家庭防卫、提供服务、链接社会服务信息和资源、联系街道办等部门和社会团体来介入社区。

(3)社会服务机构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

2.启动阶段

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行动方针为发动资源、成立小组、训练社区领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主要任务为寻求和培训社区领袖,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增强社区互助、合作。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1)发掘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教育,即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

(2)开展互助合作。运用社区内部资源,解决社区共同问题,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发展。

(3)推动成立居民小组。

(4)提供服务。开展大量互助服务计划和密切邻里关系的社区活动。

3)阶段性工作目标

发展一批不同性质的小组,培养一批社区领袖,并且能够协助解决问题。

4)注意事项

相对社会工作的高社区地位而言,社区领袖地位较低,易产生挫败感。居民小组内或者小组之间存在人事和权利争夺。

3.巩固阶段

1)巩固阶段的特点

社区各类小组朝气蓬勃;社区领袖积极努力、充满理想,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期望过高或者不支持社区工作等原因工作兴趣下降。

2)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行动方针是成立或巩固居民组织,促进社区工作系统化。任务是巩固居民组织,使居民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

3)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1)互助合作。服务社区领袖和居民,协助小组归属感的建立,开展互助活动改善社区。

(2)社区教育。通过培养、教育提高社区领袖的办事能力;通过帮助社区居委会处理日常工作的示范方法提升居委会成员的行政能力。

(3)用行动争取更多外来资源。

4)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

社区居委会得到多数居民的支持,社区领袖能够健康的新陈代谢,组织工作系统化,辖区单位进行资源支持。

5)注意事项

防止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小组领袖身上;在提醒居民组织提供服务的同时,维持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活动。

4.评估阶段

1)评估阶段的特点

社区需求和问题变化;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观念提升;居民对社会工作者和居民组织的期望较高。

2)主要任务

社会工作者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进行自我工作总结,确定以后工作方向。居委会总结工作经验教训,确定工作方向及工作安排。

3)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策划和倡导。社会工作者要以科学和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办事能力,协助界定未来工作方向。必要时,邀请专业人士做顾问,减少社会工作者对决策的影响。

4)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

社区小组和居委会以客观方法总结工作,系统规划未来。

5)注意事项

总结工作要平衡运用定性和定量资料,不能过分依赖感性或数据统计;总结工作要着眼于未来发展。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教材\


(责任编辑:lx13767)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中公社区工作者官方微信号
刷题小程序
社区刷题小程序
咨询电话(9:30-23:3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18600430000